疫情冲击传统企业,实体药店也不能幸免。
notion image
前几天群里有人发了这样一条信息。带人带货带牌照,一家药店的价格从高峰期的大几十万,跌到现在不足 20 万。
在传统医疗行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中,只有医疗机构和实体药店是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;医疗最大的支付方 — 医保,也主要在医疗机构和药店两类场所使用。实体药店是医疗服务环节中重要的组成,也是研究医疗行业改革不可忽视的对象。
咱今天分享的是药店的生存现状和一点对未来发展的建议。

01.供给过剩、增速放缓

我国医药零售市场总规模约 1.5 万亿,其中,各级医疗机构占比 75% 左右,药店占比 23% (网上占比很小)。约 3500 亿的盘子由全国共计 49 万家门店贡献。
这 49 万家药店的构成模式非常有趣,从近几年发展看,连锁为主的趋势逐渐明显,超过总门店数的一半,剩下的都是单体型门店。
我国药店店均服务人数约 2800 人,相对较低。在部分地区,药店的密度比便利店还高。对比美国,也是医疗发达且连锁化程度很高的市场,店均服务人数约 6000 人。可以说,我国药店「供给过剩」
notion image
连锁排名前 10 的品牌门店数仅占约 5%,虽然连锁化趋势集中,但并没有造成「赢家通吃」的局面。过剩的供给和诸侯割据的业态,使得药店竞争异常激烈。
总门店数在过去几年基本没有变化,甚至略微下降,开新店的空间已经不大了。从市场规模看,近几年也呈现增速下降的趋势。
notion image

02.品类标准,利润空间低

药店经营的品类主要有:中西成药(处方药+ OTC )、中药饮片、非药品(主要是保健类)、医疗器械及其他
  • 中西药品:占销售额 75% ~ 80% ,因标准化透明化的特点,毛利较低,平均 30% 左右。医院实行零加成,让大部分中西成药的价格更低,进一步挤压药店的毛利空间。
  • 中药饮片和保健类非药品:毛利 50% 以上,是主要毛利来源,但其整体销售额仅占到 15% ,还会受到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。
  • 医疗器械:毛利还算可观,但销售额占比还不到 10%。
产品标准化、毛利透明化、店租人员成本加剧,共同导致药店实际净利空间非常小。
连锁头部品牌,如老百姓、益丰、一心堂等,财报显示净利仅 2% ~ 5% ,这还是连锁化集中管理和精细控成本的结果,手一松,利润就没了。

03.门店运营不规范

药店的主要运营策略是逐利式营销
我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历,去药店买药,店员积极推荐某一款,这款药就是店内的高毛利产品,简称「高毛」。甚至在患者明确要具体某款药后,也会被引导推荐另一款替代产品,同样也是高毛产品。这些产品因上游让渡更多的毛利,店员有极大的动力去推销,以此获得激励。
另一个运营怪象是医保套利
开通医保定点的药店可以用医保支付,对患者是一项利好政策。但也给药店套利的空间,在某些城市依然可以看到刷医保买米面粮油这样薅羊毛的现象存在。
甚至可以说,医保能套利也算是我国药店过剩的促成因素之一。
notion image

04.服务缺失,专业能力差

如果你观察过线下药店,就会发现,即使是连锁门店,从店内商品、到营销活动,到货架陈列都基本一致,左手边的益丰和右手边的老百姓,除了品牌名以外,几乎没差别。
买药是目的明确的被动需求,药店更像一个「工具属性」的存在:需要才用,用完即走
在工具稀缺时存在本身就有价值,但如果工具已经无差别的铺开,只做到存在就远远不够了。药店必须升级到通过服务提升患者到店和留存,但这又暴露药店另一个问题,即人员专业能力差。
虽然国家规定药店要有一定数量的合格药师配备,但实际情况几乎无人达标,挂证现象非常普及。
notion image
造成这种情况第一原因是成本收益考虑。聘请一位有资质药师的成本可以抵两三个能带业绩的销售人员,在利润低薄情况下,一定是能省则省。
另一个原因就是药师整体数量不足,受重视程度不够。从收益和社会地位角度,药师都不会主动选择去药店工作。
没有专业人员、还容易被推荐高毛产品收智商税,使得患者不信任药店提供的服务。虽然各大连锁都喊出升级服务的口号,但目前看效果并不明显。
保持企业增长的手段依然是持续开店(包括并购、加盟、代运营)。

05.技术薄弱,信息化程度低

实体药店的覆盖面是周围一公里的常住居民。既然是固定人群,生命周期的长短决定了商业模式是否健康。
要运营患者的生命周期,必要有标记用户画像和需求追踪的能力,但现在药店普遍现状是信息化设施严重不足,根本无法支撑精细化运营。
大型连锁药店经营了十几年,都声称沉淀了几千万的会员用户,但这些数据是死的,只是被记录了而已,没有被使用的价值。据我所知,有实力的连锁机构都花了很多钱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上,目前看收效甚微,我想根本原因应该是技术和运营的脱节,只记录数据,但记录什么,怎么用,是没有规划的。
慢病管理是最近几年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药店转型方向之一,同样的问题,当前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支撑慢病管理的需要,如果还是靠一张纸一支笔一个人脑,效率化和规模化都是无从谈起的。

这是一场开卷考试!

提升服务能力、慢病管理、信息化、精细化运营、线上渠道建设….
完美的标准答案,但好像考生基本都不及格,是答案错了么?
答案没错,错的是落地执行
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新老转型中利益和观念的冲突,让这些看上去正确的事执行变形,或干脆飘在空中。
药店的问题在其他行业都有成熟解决方案,如患者运营,互联网产品从用户分层、路径分析、提升留存、沉默唤醒,有一套成型的方法论,完全可以应用到实体药店中。方法是有的,要解决的是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士,如果非要让传统业务老团队去做,专业不对口,意识跟不上,是不可能执行到底的。
吸引专业人才是外因,企业内部是否做好准备是内因。老板是否敢于破除不合理的激励制度,从毛利驱动,改为以患者满意为目标;是否敢于给引进的专业人士足够的权利,支持他扎到底,甚至切掉既得利益者的蛋糕……
这是一场开卷考试,要争取不挂科啊!